顯微鏡
早期的”顯微鏡“只有一個功能:放大,倍率大概在6倍到10倍。 當時人們非常樂于拿它來觀察跳蚤和其他的小昆蟲,因此早期的放大鏡倍叫做”跳蚤鏡“。
大概在1590年,兩個荷蘭眼鏡工匠和他的父親開始嘗試用鏡片。 他們把一些鏡片放到圓形管里,然后一項重要的發現就誕生了。 靠近管子底部的物體得到了放大,而且要比任何單放大鏡片的放大倍率要高很多。
很大程度上,他們的一臺顯微鏡可被認為是一種創新,尚不能作為科學儀器使用,因為放大倍率僅有9倍,而且圖像有些模糊。 盡管沒有一臺顯微鏡流傳于世,,全部展開有10英寸長,直徑為2英寸。 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率范圍為3到9倍。
他自己磨制出了簡易的顯微鏡,只有一個鏡片,可以用手拿著進行觀察。 通過創新型方式磨制精品,比同時代的人取得了成就。他把一個小玻璃球磨制成了鏡片,放大倍數竟然達到了720倍。要知道,當時其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僅有50倍。 他用這個鏡片做成了實用顯微鏡。
用螺絲釘連接到一個金屬固定器上,于是他的顯微鏡就做成了。 帶著他的顯微鏡,因為他看到了別人在此之前從來都看不到的東西。 在顯微鏡下,他看到了細菌、酵母、血液細胞和很多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。 人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顯微鏡的放大功能也許可以發現事物的結構,也許所有生命都是很多非常細小的東西組成的。在此之前,從來沒有人會想到這一點。
復式顯微鏡
為了提高單鏡片顯微鏡的能力,必須要縮短焦距。 然而,縮短焦距必須要縮短鏡片直徑,經過一段時間之后,鏡片將變得很難看清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17世紀左右,人們發明了復式顯微鏡。 這種顯微鏡使用了不止一個鏡片,因此一個鏡片下的圖像可以接著被另一個鏡片放大。
從根本上來說,今天“顯微鏡”這個詞在過去指的就是復式顯微鏡。 復式顯微鏡里,緊貼著物體的鏡片叫做“物鏡”,緊貼著眼睛的就叫做“目鏡”。
任何顯微鏡的功能都是為了增強分辨率。 顯微鏡用來放大物體的形狀,因此我們可以用來觀察那些肉眼看不到的事物。 正因如此,人們常常搞不清分辨率與放大倍率的區別。“放大倍率”其實指的是圖像的尺寸。 一般,放大倍率越大,分辨率就越高,但是特殊情況下則不然。 鏡片設計有很多局限性,有時候會導致放大倍率增大了,分辨率卻沒有提高。 在放大倍率和分辨率之間難以兼得的原因,在于人眼看待這兩種物體的能力有限。
顯微鏡發現了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:細胞,從而被*為是顯微鏡的事件,